新闻资讯

《中国教育报》报道学院创新发展情况

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以“创新”挖机内生动力的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了学院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为此,《中国教育报》在2017年6月21日第12版以“走创新之路 兴创新之举 育创新之才”为题,报道了学院的创新发展情况。
    来源:中国教育报
走创新之路 兴创新之举 育创新之才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之路纪实
    今天的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强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靠的是教育,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高职办学经验基础上,以“创新”为动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锻造“双师”队伍,并充分调动学校、企业、社会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出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这,是一所普通高校向伟大“强国梦”的致敬。
      一所以创新为动能的职业院校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钟灵毓秀的三峡库区腹地、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榨菜之乡——涪陵,是重庆市政府部门举办、重庆市教育部门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
    长期以来,学院始终秉承“厚德、博学、强技、创新”的校训,“能力为本、就业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坚持“突出高等性、保持职业性、体现区域性”的办学思路,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先后被评为重庆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良好”学校、全国平安和谐校园、全国优秀职业教育成果展评活动先进集体、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新中国成立60年重庆教育功勋特色高职院校等。
    学校现设有机电工程系、财经贸易系、生物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汽车与电子工程系、艺术与文化传播系等6个教学系;开办了建筑工程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35个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及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重庆市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能力建设(骨干专业)项目、中澳合作推广项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
    进入21世纪,涪陵区、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在这一崭新的历史机遇下,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化压力为动力,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打造出“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专业教育强化技能、人文教育提升素质、强身健体锻造体魄”的“四位一体”素质教育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建设具有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特色鲜明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为了充分发挥地处涪陵的区位优势,学院的所有专业全面对接涪陵地方产业。汽车、电子、机电类专业对接了涪陵汽车、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生物、食品、化工类专业对接了涪陵生物医药、榨菜等食品加工、石油化工产业;财经、贸易类专业对接了涪陵现代服务业。学校还积极邀请企业全面参与专业、课程开设与建设,人才培养形成了“政校企”共建、共育、共赢的良好局面。此外,学校还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及人才培养,在涪陵区启动涪陵综合保税区建设之际,学院就提前开始与阿里巴巴合作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并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
    谈及学校的发展思路,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宋正富教授认为,一所学校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是重要的动能,而创新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必须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下大力气。他强调说:“创新不能是天马行空,应该建立在对现实的充分了解、对需求的精准分析基础上,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学校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积极探索和实践“行业、企业、专业相衔接设置专业,岗位、能力、课程相衔接开发课程,政府、学校、企业相衔接建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三个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对行业企业生产技术与发展现状有基本了解,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实训条件,培养“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五有”创新人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筹措资金建设了集教学、科研、培训和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9个,下设实训室122个,新建校中厂3个。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等4个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教实训基地。同时,学校与132家企业校企合作办学,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校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实训实验的硬件条件。
    此外,学校还高度重视教师科研创新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学院教师每年在二年级学生中选择10—15名学生,先训练一些基本的科研实验操作技能,再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由教师给出实验方案让学生分头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最后选择几名优秀的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课题、设计方案,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场以创新为向度的教学改革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扎扎实实地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改革,创新推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工贸范本”。
    “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一体化、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及教学手段一体化,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五大改革方向。”宋正富院长进一步介绍道,“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教室和实训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将理论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型”转变,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在重庆工贸职院艺术与文化传播系鞋服实训中心,刚刚从重庆市第十届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拔得头筹回来的李坤坤正在仔细琢磨一项设计,“如果衣服不够直挺,可以在里面加一层衬。”李坤坤和老师交流了自己想法,并进行大胆实践,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李坤坤表示自己很受益于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一边上课示范,学生一边学习制作,有了问题可以及时沟通或者实践,学东西又快又扎实。”
    在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曹军和杨宇正在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现代控制技术实训设备上认真操作,曹军表示:“课堂上老师讲得很清楚,我们操作起来很顺手,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当天都能掌握。”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纽带”作用,建立了所有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并打破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为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师生双方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余时间,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开放式实训教学、科研和各类社团活动,实训室开放内容既有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训,也有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实验,并配有指导老师对实训安全和实训素质与技能、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此外,学校通过“政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平台,与重庆市涪陵区等3个区县、华峰化工等132家企业展开合作,实现了区域、行业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让企业全面参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践技能培养等全过程;同时,学院师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的进度进入企业参加职业认知实践、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以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为例,一是校企双方在共同参与、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开展了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二是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院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聘请华峰化工骨干技术人员作为化工专业外聘教师,而且根据华峰化工生产特点开设课程、校企合作教材编写、科研项目的共同申报和研究等。三是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根据教学进度,到企业实践锻炼;大三第二学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顶岗实习。四是师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比如曹子英教授就带领学生与企业共同完成“华峰副产碳酸钠提纯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该课题在2015年被评为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
    “这种模式下,学生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容易在未来成长中发光发彩,因此往往还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完了。”艺术与文化传播系办公室主任欧阳晓龙的话代表该校众多师生的心声。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以创新为向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有力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据专业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公司跟踪调查后发现:用人单位对该院毕业生的满意度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
    一支以创新为价值的职教团队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灵魂,强教必先强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关键是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此,宋正富院长掷地有声地说道:“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完全能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
    自信来自于学院围绕教师双师素质提升采取的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举措:
     ——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职称资格、技能等级培训考试,并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
     ——学校有计划地培训专业教师,使之通过技能鉴定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近5年来,学院安排了12人到第三军医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进行为期1年的国内研修,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目前学院有高级工11人,技师27人,高级技师6人,工程师19人。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新媒体、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培训。学院派遣22人参加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举办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生化与药品类专业类国内培训、电子商务等为期1—2个月培训,目前,有47人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锻炼。专业课教师每年要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每位老师每年至少到企业实践锻炼1个月。
     ——学校从企业引进优秀的技师或高级技师充实教学一线,近3年招聘了6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
     ——学校积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技师或高级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了205名兼职教师库,各专业都有兼职教师到校进行实训教学。
     宋正富院长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为“塑、专、引、育”四个字。“塑”,即“弘扬师德,塑造师魂,引导教师做教书育人楷模”;“专”,即“强化专业,注重实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引”,即“引进高层次人才”;“育”,就是“培育名师,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在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医药制作、食品卫生等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经费,但只要是真正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投资,学校绝不含糊。而老师们更是在提升“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上动足了脑筋。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姜琴教授进行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三层双轨六位一体”的开放式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汽车与电子工程系主任肖勇认为,通过“教师下企业”,能够提升他们动手能力和业务素养。同时,目前学院采取“四节课连上”的方式,前两节课讲理论,后两节课就直接“拉到”实训室,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习更直观,学生更为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汽车教研室主任吴敏认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主要突出职业与技能,要把学生教好,本身要有一桶水,才“教”得出来,本身要会、有经验,才能使教学生动活泼,而避免在黑板上“开”汽车,即要促进教师对自己的动手能力与技能的提高。
     教师代表魏岸若认为,传统教学模式,是先上理论课,再用两周时间做实训,而间隔时间一长往往就会忘记开始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远远达不到要求。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图片、工具和音视频,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立体化的模型,上完理论课就紧跟着实操,使得与书本知识一一对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后,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上需要下功夫,还要鼓励老师动手去做,进而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
     持续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极大提升了该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6年,学校不仅在重庆市第九届职业技能比赛、国家行业协会、各专业教指委组织的技能竞赛斩获佳绩,还荣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个人二等3个、三等奖1个。
     此外,学校还通过“教师实训技能竞赛”进一步提高和检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给予教师压力,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改的目的。此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上展现出强劲实力。
      一群以“双创”为底色的青春学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业创新的风潮。涪陵不仅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地,“工业强区”一直是涪陵的发展战略,而涪陵区正在建设的涪陵综合保税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重庆现代制造业基地等,更是给学生的创业、就业营造了有利条件。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回应时代需求,紧紧围绕“政策、平台、课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打上“双创”底色,助力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走得更远、更好。
     学校从顶层设计抓起,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等政策,围绕着创新创业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责任分工、任务指标、奖罚措施和对学生创新创业的鼓励措施,如对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计学分、实行弹性学制、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等。
     学校还积极搭建平台,通过整合地方与院校的优势资源,在学院“政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框架下,与涪陵区工商、科技部门、经信部门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不仅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场地、政策的支持,还连续3年在学院开办了GYB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学院在市教育部门、市科技部门和涪陵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市级众创空间——福临创业谷,为创业的学生提供种子资金;配备创业导师;开展创业大赛与创业训练;孵化入驻企业。目前,已有20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接受孵化,其中4个进一步获得工商注册成为了实体经济,目前经营情况良好。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创业相关专业知识,学院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三级创业课程体系,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大学生科技创业”等;引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如“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大学生创新产业基础”等,打破创新创业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小创新创业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学校便以前瞻性的眼光确立了与阿里巴巴的合作,率先在重庆市高职院校中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缓解社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要,特别是重庆对跨境电商人才的迫切需求。2016年,学院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跨境电商实训室和培训中心,并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经过近2年的运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路径。
     2015级会计2班罗召君和2015级营销3班李世婉,在学院参加了2016年秋季电子商务课程培训,2016年11月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创业平台——ABC万能购,从2016年12月到今年1月底,仅仅2个月的销售额为46300元,利润额超过10000元。这给了学校与学生们极大的鼓舞与动力。下一步,重庆工贸职业支术学院将全力配合涪陵及重庆跨境贸易的发展需要,开展跨境电商实战化人才培养,力争为涪陵区,乃至重庆市培养更多更优质的跨境电商人才。
     宋正富院长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非常认可,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发现商机的能力也很强。创业能让学生及早地接触社会,为梦想而奋斗,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创业的过程也是人生一笔难得的财富,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创新的能力。”但同时,宋院长也强调,“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想要创业的学生必须要摆正心态,在创业之前尽可能多地做好准备,接受相关的创业知识培训,了解商业风险。”
     随着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先后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多次获奖,特别是近3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个人二等奖3项,个人三等奖3项;获得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个人二等奖1项。学院应用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刘鹏程、何天俊、倪荣娇三名选手,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中荣获团体一等奖。(《中国教育报》2017年6月21日第12版)
 

 
 
QQ在线咨询
在线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热线
023-67891232
023-66284983